0722-3816579
8月29日,随州技师学院三名青年教师在随州市人社系统读书分享会中分别荣获一、二、三等奖。
一等奖:肖陈孜老师
推荐书目:《摆脱贫困》
心得体会:浸润摆脱贫困,在教育琐碎里践行“闯劲”与“韧劲”
全书11万字,收录的是总书记1988到1990年在宁德工作时的讲话和文章,围绕闽东脱贫讲了很多实在思路,像“弱鸟先飞”“滴水穿石”这些话,没有华丽辞藻,却特别接地气。尤其是“滴水穿石”那句,“喻之于人是前仆后继的担当,喻之于事是以柔克刚的坚持”,一下子就钻进心里了——这不就是我们当老师的日常吗?
先说“弱鸟先飞”的闯劲,尤其让我深受触动。总书记说,贫困地区要脱贫,就得有“先飞”的意识和勇气,这背后是不向困难低头的志气,是主动作为的担当。这不禁让我想到作为青年教师,面对基础薄弱的学生,我常想,这不正是教育中的“弱鸟”吗?于是我试着用耐心帮他们建立信心,从文言字词的积累到论述文逻辑的梳理,一点点帮他们夯实基础。慢慢发现,所谓“弱”,往往是缺了起飞的勇气,而我们要做的,就是用“先飞”的信念点燃他们的斗志,原来所谓“弱鸟”,缺的不是飞的能力,而是有人帮他攒起“先飞”的勇气——这正是总书记的智慧给我的启示。
再说“滴水穿石”的韧劲,更让我读懂了教育的真谛。总书记说,水滴能穿石,靠的是日复一日的坚持,是认准目标不放松的执着。这让我在语文教学中少了些急功近利,多了些久久为功。比如面对学生作文论证单薄的问题,我不再追求立竿见影的效果,而是每天用几分钟拆解文段逻辑,每周引导他们练一段“小周记”。坚持下来,学生的进步虽慢却稳,这让我真切体会到,总书记倡导的“滴水穿石”,不仅是做事的方法,更是教育者应有的坚守。
总书记在书中对青年干部的告诫,更像为我们青年教师量身定制的“成长指南”。“忌急于求成”提醒我们教育是慢艺术,要尊重规律;“忌眼高手低”警示我们要沉下心,把基础工作做扎实。这些话让我明白,青年教师的成长,就是要摆脱浮躁的“贫困”,像总书记要求的那样,既有鸿鹄之志,又能脚踏实地。
其实《摆脱贫困》教会我的,不只是做事的方法,更是做人的态度——就像教书,从来不是轰轰烈烈的壮举,而是在日复一日的琐碎里,用“弱鸟先飞”的闯劲带学生往前冲,用“滴水穿石”的韧劲陪他们慢慢成长,用“脚踏实地”的作风践行育人使命。
二等奖:彭纪元老师
推荐书目:《为祖国深潜》
心得体会:为祖国深潜——共和国勋章获得者黄旭华
书的扉页,一张黄旭华院士满头银发、含笑凝望核潜艇模型的照片,瞬间定格了这位共和国脊梁的毕生追求。阅读这部传记,我深刻领悟到“深潜”二字不仅是黄老事业的写照,更是其精神品格的核心象征。他的“深潜”,体现在三个层层递进、震撼人心的维度:
一、 深潜于科学险峰:在“一穷二白”中铸就国之重器
面对新中国核潜艇事业“无资料、无经验、无外援”的绝境,黄旭华及其团队展现了超凡的智慧与毅力。书中描述的用算盘“打”出精密数据、用简陋秤具精准测算潜艇重心等细节,是将“不可能”变为“可能”的生动写照。 最令人动容的是,在首艘核潜艇极限深潜试验中,已届花甲之年的黄旭华毅然请命,亲随潜艇下潜至极限深度。这不仅是对国之重器的信心,更是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用生命为祖国安全作保的赤诚宣言,这是“深潜”在科学探索维度最壮烈的实践。
二、 深潜于无名岁月:在隐姓埋名中书写忠诚信仰
为保守国家最高机密,黄旭华如同潜艇般“沉入”了无名的深海。他隐姓埋名三十年,断绝了与亲友的正常联系,成为了“祖国最深的秘密”。书中那个令人心碎的场景——父亲至死不知儿子真实身份与工作,黄旭华只能在父亲坟前长跪不起——将“舍小家、为国家”的牺牲具象化。他践行着“对国家的忠,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孝”的信念,将个人情感的“小我”深深沉潜于国家利益的“大我”之中。
三、 深潜于时代价值:在浮华喧嚣中矗立精神灯塔
在当下这个信息爆炸、个体追求“存在感”的时代,黄旭华院士毕生的“深潜”精神,如同一面清澈的镜子。他不求闻达,甘于寂寞,将个人价值完全融入国家崛起的历史洪流,这无疑是对追逐浮名虚利风气的深刻反衬。 黄旭华所务之“本”,便是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根本大业。他深潜于科学、深潜于无名,最终托举起的,是整个民族的尊严与力量。正是无数这样的“深潜者”,在各自的领域无声耕耘,才共同铸就了今日中国“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的底气与荣光。
掩卷长思,黄旭华院士用一生谱写了一曲荡气回肠的“深潜者之歌”。这份在漫长岁月中的无声坚守与巨大牺牲,深深触动着同为“幕后耕耘者”的我们。在教育的辽阔深海中,我们或许没有惊涛骇浪的壮举,但每一次耐心的倾听、每一堂精心的设计、每一句真诚的鼓励、每一份默默的守护,都是在为年轻生命的航船校准方向、增添动力。
愿我们都能成为教育深海中的“压舱石”——以扎实的学识、坚定的信念和无私的奉献,沉潜扎根,稳住育人的航船;更愿我们成为那穿透幽暗的“航标灯”——用智慧的光芒、仁爱的温度和不灭的理想,照亮学子前行的航道,指引他们驶向辽阔的未来。这,正是我们这一代“育人深潜者”平凡而伟大的航程!
三等奖:王自威老师
推荐书目《经济学思维》
心得体会:经济学思维——教师讲台上的另一种"教学智慧"
经济学思维并非领导干部所独有,在教育的田野上,这种思维方式同样能够结出丰硕的果实。教师与领导干部看似身处不同领域,实则面临着相似的决策挑战:如何在有限资源下做出最优选择,如何平衡多方利益关系,如何设计有效的激励机制。当我们将经济学的透镜对准教育实践,一种全新的专业自觉便油然而生。
教育现场本质上是一个资源分配系统。每学期开始前,我都会面对如何分配有限的课堂时间的难题:是加强基础知识讲解,还是多开展探究活动?是关注后进生的补差,还是推动优秀生的培优?王京东在书中阐释的"机会成本"概念让我茅塞顿开——每个选择都意味着放弃其他的可能性,关键在于评估哪种投入能产生最大的教育价值。我开始用边际效益的视角分析教学决策,当增加一课时用于某个内容而效果不再显著提升的时候,就意味着应该将资源转向其他更需要的地方。这种思维帮助我摆脱了凭直觉分配资源的习惯,使教学安排更加科学合理。
课堂管理中的激励机制设计更直接体现了经济学原理的适用性。书中关于"激励相容"的论述让我重新审视了班级奖励制度。过去简单的"表现好就奖励"往往导致学生因外部动机而学习,一旦奖励消失,积极性也随之消退。受书中启发,我尝试构建了一套多层次激励机制:既有满足短期成就感的"小额高频"奖励,也有培养长期学习内驱力的"延迟满足"设计;既关注个体进步,也强调团队协作带来的集体收益。这种基于行为经济学原理的激励体系,也可以显著提升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
家校合作中的博弈关系同样能够通过经济学思维得到优化。家长、学生和教师三方实际上构成了一个复杂的委托-代理关系网络。书中对信息不对称问题的分析启发我建立了更加透明的沟通机制:定期发布详细的学习目标与评估标准,分享课堂教学的影像片段,提供学生在不同场景下的多元表现数据。这种"信息对称化"的做法有效减少了各方误解,使教育合力的形成更加顺畅。
教师作为"课堂CEO",其决策质量直接影响几十个孩子的成长轨迹。经济学思维赋予我们一种系统性的思考工具,帮助超越经验主义的局限。当处理学生冲突时,成本-收益分析可以帮助他们理解不同解决方式的长期影响;在设计小组合作时,博弈论原理能够指导我们建立更有效的协作规则;甚至在个人职业发展选择上,人力资本理论也为我们的进修决策提供了理性框架。
掩卷沉思,我意识到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不仅需要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同样需要经济学思维的滋养。王京东的著作虽然面向领导干部,但其核心是培养一种理性决策的思维方式,这对任何需要做出复杂选择的职业都具有普适价值。在未来的教育实践中,我将继续探索经济学思维与教学艺术的融合之道,让理性之光照亮教育的每一个细微处。或许,这正是当代教师应有的专业自觉——在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中,融入经世济民的智慧思考。